索 引 号 640324001/2021-00262 发文时间 2021-12-14
发布机构 同心县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同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同心县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同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同心县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委会),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同心县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同心县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同心县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属吴忠市所辖,东北与盐池县接壤,东南与甘肃环县为邻,南靠固原市原州区,西连海原县、中卫市,北接中宁县、红寺堡开发区。南北最长102公里,东西最宽76公里,总土地面积4433.34平方公里。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同心县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1240-2625米,平均沟壑密度3.2公里/平方公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县域内地貌大体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台区和土石山区三类。

2.土壤、植被。

同心县土壤受地貌、生物、气候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类型复杂。据调查,大体可分为灰钙土、黑垆土、草甸土、盐土等7个土类,23个亚类,47个土属,185个土种及变种。土壤总面积为665万亩。

同心县植被以地带性草原植被为主。随着干燥度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植被也从草原地带植被逐渐向荒漠草原地带过渡,水平地带性明显。天然植被以旱生草原型为主,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较少,具有结构简单,次生化明显的特点。干旱草原植被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山大沟深地形变化复杂的丘陵区,一般以极耐旱的草本植物、小灌木、半灌木为主,主要植物种类有长芒草、沙蒿、牛心朴子、金鸡儿、甘草。

3.气候。

同心县地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蒸发极强。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由于境内地形影响,气候南北差异较明显。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0.6℃,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极值38.7℃,最低气温极值为零下14.8℃。年辐射热平均14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在2750~3000小时之间。大风天气(风速≥17m/s)年平均在8~46天,大多出现在冬春季节。大风出现时往往伴有沙暴,平均每年达20天。

4.水文。

同心县年平均降雨量263毫米,一年中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510毫米,是降雨量的5.7倍。县域内地表水贫乏,全县地表水资源0.398亿立方米,地下水仅为0.172亿立方米,且水质普遍较差,矿化度一般在5g/L以上,可利用量较少。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除局部泉水出露外,其余都埋藏较深且水质差,分布不均。一般矿化度在3.1-6.0g/L,含氟量一般在1.2-5.0mg/L,局部地区含氟量为10.0mg/L。水质较好、可利用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东部红城水和西部小洪沟两处。

5.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地震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化,旱情有逐年加重之势,大风扬尘天气明显增多,风大沙多,气候干燥,干旱持续时间长,降雨偏少,危及群众生存。

(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同心县土地总面积443333公顷,人均1.1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9138公顷,占总面积的31.38%;园地1708公顷,占总面积的0.4%;林地57623公顷,占总面积的13%;牧草地176188公顷,占总面积的39.7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887公顷,占总面积的0.88%;建设用地15229公顷,占总面积的3.44%;交通用地4602公顷,占总面积的1.04%;其他用地44960公顷,占总面积的10.14%。

全县总耕地面积139138公顷。其中:水浇地2579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8.54%;梯田及坝地1085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8%;坡耕地7402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3.2%。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36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地中53.2%是坡耕地,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略小,有7.8%的梯田,大部分质量较差,坝地、滩地、水地等质量较好的土地仅有18.54%,分布不均。大面积的坡耕地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低产田,土石山区、河谷阶地区人均耕地较少,约为0.2-0.3公顷,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较多,约为0.4-0.6公顷,另外,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30%,这些过去未利用的土地建坝以后,可新增相当规模的坝地,并且可以保护下游众多的缓坡地和壕淌地,支毛沟的沟壑面积是发展坝地的理想区域,改造坡耕地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设淤地坝和生态建设是今后改造坡耕地等低产田的根本措施。

2.水资源。

同心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397亿立方米,全部为自产水量,水质差,泥沙大。根据宁夏水资源勘测资料推算,全县地下水可采量为0.172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普遍埋藏较深,量少质差,开采难度大。

同心县可利用地下水有小洪沟水源地、罗山水源地。总储量为0.353亿立方米(其中:M<1为0.0786亿立方米,1≤M≤3为0.0929亿立方米,3<M<5为0.181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0.1715亿立方米,现已开采0.11亿立方米。

同心县目前有固海、固海扩灌、盐环定和红寺堡四大扬水工程。这些工程以黄河水为水源,通过泵站扬水主要为农业生产和灌区群众生活提供用水。其中固海扬水工程已发展灌溉面积30万亩,年引水量1.39亿立方米。

3.光热资源。

同心县属西北内陆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平均年日照2750~3000小时,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4%,年均太阳总辐射14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偏差为21.3千卡/平方厘米,年相对变率为19%,≥10°的积温为3144℃,无霜期年均152天,气温日差为31℃左右,太阳辐射、日照时间、气温都呈现由南向北递增变化趋势。小麦、玉米、糜谷三大作物光能利用年平均为0.14%,总之,光热资源能充分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需要。

(三)经济社会概况。

1.人口状况。

同心县属吴忠市所辖,涉及12个乡镇(开发区),142个行政村,11个社区。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11.58万户38.25万人(其中回族33.14万人,占总人口的86.64%),农业人口19.93万人,人口密度86人/平方公里。人口多集中居住在干流和一级支流的河谷阶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居住人口较少。

2.农业经济状况。

201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1.83亿元,人均产值24046元。农林牧业总产值30.26亿元,其中:农业15.51亿元,林业0.43亿元,牧业13.52亿元,其他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8元,主要来源于农牧业,表现为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牧复合型农业经济结构。

3.农业生产状况。

201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1.3%,林业占1.40%,牧业占44.7%,副业占2.6%,产业结构以农为主。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糜子、荞麦等;经济作物有大豆、黑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向日葵等。扬黄灌区是全县玉米、小麦、向日葵等主要作物生产基地,全县人均有粮860千克。

4.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条件。

同心县境内有中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109国道,银-平(银川至平凉)、惠-平(惠安堡至平凉)2条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穿过。各乡镇(开发区)间有直通柏油公路,乡村间有简易公路,路面状况多为砂砾石路面,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雨季行车困难,影响运输。

(2)供水、供电。

县域内乡镇间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良好,乡村间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建设完善。个别偏远山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较差。

5.群众生活水平。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质量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

(四)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

同心县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由于土地瘠薄,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承载力降低,环境人口容量减少,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和群众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从地形地貌上看,地形破碎、土壤疏松、植被稀疏,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难度大,但提供了丰富的建坝条件。黄土丘陵区和干旱草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处于多沙区内,黄土遇水易崩解产生水土流失,是清水河流域粗砂的主要产沙区之一,因此,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将骨干坝和淤地坝作为该区工程治理的重点,减少入黄泥沙。植被条件差,森林资源缺乏,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近年来,全县在封山育林、封坡育草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收到良好效果,但草场植被仍然差,荒地中荒草坡、荒草沟、沙地等比重较大,还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需要治理。从水文气象条件分析,流域内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但气候条件基本可以满足灌木、牧草的生长;从土壤植被上讲,主要是黄土、风沙土为主,土壤质地生产性能不良,有机质平均含量低,农田产量低,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乔木林。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搞好县内现有林草保护,同时,加大林草植被建设,增加林草覆盖度,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山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汛期洪水未能得到有效拦蓄利用,洪水径流资源的利用率不到15.0%,利用潜力很大,因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监督与执法;沟道以骨干坝为主体,合理配置淤地坝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提高洪水资源的拦蓄能力,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水浇地(主要包括沟坝地和水地)和饲料(草)基地。发展淤地坝和小塘坝,拦蓄洪水,灌溉零星的台地和梯田。对干旱草原区可建设围栏,封禁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保护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入黄泥沙、改变生态环境的目标。

二、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一)水土流失状况。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黄土丘陵向干旱草原区过渡地区,南部以水蚀为主,北部以风蚀为主。全县总面积4433.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847.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22%,其中:轻度为797.0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中度为990.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81%;强度为902.9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1.72%;极强度为156.3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8%。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820t/km2·a,年均侵蚀量达1366.6万吨。恶劣的自然条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县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1.水土流失特点。

(1)强度大。由于降水和植被等因素差异,各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和含沙量悬殊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由南向北递增,北部风蚀区输沙模数在3000t/km2·a以下;中部水、风蚀交错区,含沙量一般在100kg/m3左右,输沙模数3000-5000t/km2·a;南部折死沟流域含沙量大,一般在170-300kg/m3,输沙模数5000-10000t/km2·a。

(2)时空分布集中。同心县多年平均输沙量0.14亿吨,泥沙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总输沙量的90%以上,往往由几场较大暴雨形成,这与降雨量集中的特点一致。最大侵蚀模数高达10000t/km2·a,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最小侵蚀模数为2000t/km2·a,分布北部干旱草原区。

(3)类型复杂多样。全县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重力、风力侵蚀并存。其中水力侵蚀包括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包括泻溜、滑坡、崩塌等;风蚀主要集中在北流域下游的规划草原地带,在每年冬、春季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在大风作用下产生强烈风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减少和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制约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众所周知,水土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制约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破坏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差,土地生产力下降。

(2)淤积库坝,威胁防洪安全,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库坝泥沙大量淤积,致使新坝高淤,加剧了防洪压力和洪涝灾害程度。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同期县财政收入的1/5。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库坝蓄洪能力,还危及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导致土地沙化,影响地区生态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毁林开荒、超载放牧,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由于水土流失和草地沙化,自然植被破坏,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大量消失,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受到威胁。

(二)预防监督和监测。

1994年以来,同心县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机构,配备有专职、兼职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人员,各乡镇(开发区)都有兼职监督检查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实施办法》、制定了规章制度,对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起了一支基本适应工作的执法队伍,连续三年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一些长期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部门和单位都依照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并付诸实施,使人为水土流失大大降低。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使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情况有所扭转,促使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依法防治轨道。在水土流失监测方面,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目前在流域内还没有专门的水土流失监测中心。面临着诸如监测站网布设、监测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加资金投入,力争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

(三)水土保持现状。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

截至2020年末,全县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3条,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9.17平方公里,治理度32.46%。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08.5平方公里,造林576.23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74平方公里,封育173.7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306.67平方公里,修建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21座,治沟骨干坝4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87座、涝池394个、沟头防护87公里,谷坊263处,沟岸治理6.2公里,水窖13万眼。

“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4.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9.96平方公里,造林197.37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01.26平方公里,封育121.5平方公里,修建淤地坝6座、涝池20个、沟头防护1处,谷坊3处,沟岸治理0.53公里,水窖600眼。

通过长期系统治理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四)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经验。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群众性的事业,政策稳定,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工程、生物、耕作三项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开展综合治理。

(3)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样板,以点代面。开展了“户包”“联包”“个人开发”等多种形式的治理机制,谁治理,谁使用、谁受益,建立自我发展、持续利用的水保开发治理模式。

(4)坚持林草植被建设,调整畜群结构,解决林牧矛盾。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5)工程措施要形成群体化。在一个流域范围内,所有大小沟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布设一定形式的工程措施,形成节节拦蓄。

(6)生物措施适地适树。多年实践证明,在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植树造林,采取截流式的坑种法,沿等高线布设,造林成活率高,同时做到适地适树,切忌盲目外调树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治理进度缓慢。据统计,我县从1983年到2019年的36年间,年平均治理速度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治理投入不足。流域虽然属于黄河流域多沙粗砂地区,但每年国家投资非常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治理。

(2)治理标准低,治理任务艰巨。全县已完成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标准和质量都较低,工程不配套,尤其是沟道治理工程少,整体防护作用有限。目前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在强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在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标准、配套治理措施、巩固治理成果等方面下大力气。

(3)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严重。随着人口迅速增长,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仍在继续扩展。流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主要表现在荒草坡地大量开荒种地、畜牧业发展过快,引起荒坡过渡放牧和林木被啃食等人为滥垦乱牧,造成地表植被大肆毁坏,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4)水资源利用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流域内中小型水库淤积严重,防洪减沙效益锐减,导致自然、气候条件日趋恶劣。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建设美丽新宁夏为总目标,统筹兼顾黄河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科学治理,按照突出重点、防治结合、治理保护并重的思路,因地制宜,分区防治,把水土保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精准化,监管能力现代化,支持服务信息化,为筑牢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县提供重要支撑。

(二)规划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两山两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精准构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东部生态移民迁出区以水源涵养为重点,实施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建设旱作高标准梯田、淤地坝等,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西北部干旱草原风沙区着力加强封山禁牧、封沙育草,以自然恢复为主,小治理大保护,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清水河干流两岸重点实施河道与滩区综合治理工程。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规划,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国土绿化、环境治理、生态经济等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强化“一盘棋”理念,积极探索规划引领、高位推动、部门协作、整合投资、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机制。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要突出罗山、窑山、莲花山“三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的封育保护,充分发挥“三山”生态辐射功能,筑牢全县生态安全屏障。要从保障清水河长治久安、提升经济与人口承载能力出发,突出清水河干流河道与滩区综合治理,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要从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继续加强东南部黄土丘陵严重水土流失区治理。要在整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固沟保塬、沟头治理等专项工程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综合监管。发挥好改革创新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紧紧扭住关键,突出改革成效,依靠改革开拓新局。全面落实强监管要求,以健全制度和强化执行为主线,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权责明晰、协同高效的责任落实体系,健全以基础扎实、创新引领为核心的工作保障体系。强化监测、信息化、科研等基础支撑工作。

(三)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2.技术规范、标准。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22-20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2008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方法》GB/T15774-2008

(4)《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

(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部SL190-96

3.规定与文件。

《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方案》(同党发﹝2020﹞50号)

4.有关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四)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的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5年,即2021-2025年。

(五)规划目标。

通过5年的综合治理,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用地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逐步建成农、林、牧、副各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副商品生产基地,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使全流域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治理区治理大见成效,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完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和治理。农业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水土流失监测网络运行良好。

(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到规划期末,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327公顷,新建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1座,维修淤地坝20座,每年减少入黄泥沙82.6万吨以上。县域内治理程度达到42%

(2)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预期建设期末,坡耕地基本退耕,荒地全部封禁治理,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轮牧、禁牧;使林草植被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34%;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资源基本实现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科研成果得到大力推广。

(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农业人均基本农田大幅增加,人均粮食自给达到800千克;实现农业总产值在2019年的基础上上升200%以上(翻二番),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建立水土流失监测机构,加强管理,使滥垦、滥伐、滥牧、滥采等现象基本停止,筑路、开矿、建厂、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和其他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得到依法治理。

通过改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和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四、水土保持总体布局

(一)水土保持分区。

1.划分原则。

根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地貌类型的差异为依据,兼顾流域或支流的完整性,具体划分中遵循以下原则。

(1)同一类型区内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相似。

(2)同一类型区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相似,防治措施布局一致。

(3)同一类型区应集中连片,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降低管理和实施难度。

2.划分方法。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结合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差异,参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类型分区和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参考水文手册和地貌类型图、植被分布图、输沙模数等值线图等,绘制清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图,进行治理类型区的划分。

3.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和流域的实际情况,共划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河谷阶地区三个治理类型区。

(1)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我县东南部,以折死沟流域为主,是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区域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居住分散,生态条件恶劣。包括河西、预旺、王团、田老庄、马高庄、张家塬6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869.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8%,总人口11.21万人,人口密度60人/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3641元,人均土地面积1.67公顷,人均耕地0.49公顷。

(2)土石山区。土石山区位于我县北部,以大甜水河流域为主,是我县主要风蚀区,区域内以缓坡丘陵土石山为主,地形较平坦。包括韦州和下马关2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37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7%,总人口5.1万人,人口密度37人/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4358元,人均土地面积2.70公顷,人均耕地0.6公顷。

(3)河谷阶地区。河谷阶地区位于我县西部,以清水河为主的两岸台地区。区域内有我县最大的扬黄灌区,清水河自南向北穿过。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包括豫海、河西、丁塘、王团、兴隆、石狮6个乡镇(开发区),总土地面积1185.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6%,总人口16.4万人,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6715元,人均土地面积0.75公顷,人均耕地0.24公顷。

(二)治理措施布局。

1.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突出生态效益,建立综合生态系统为目标,从上到下集中治理。以骨干坝、淤地坝、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发生,沟头延伸、沟岸扩张。

2.土石山区。以改善水土流失为重点,对重点地区,重点水土流失地段进行治理。以沟岸治理、坝系工程、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恢复林草植被,为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河谷阶地区。以清水河为主线,建设控制性工程,改善周边水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以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对清水河主河道进行系统治理,为县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及投资

(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治理范围:主要包括我县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北部罗山东麓潜在风蚀区。

治理对象:主要包括坡耕地与低产窄带田,侵蚀沟头、沟谷、沟岸,“四荒”地,疏幼林地,废弃迹地,河道两岸滩区,以及风蚀沙化的土地,退化草(灌草)地等。

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林草、预防、水土保持以及其他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梯田、淤地坝(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洪漫地、塘坝、涝池、水窖、集雨场、沟头防护、谷坊、排水沟、护岸、生产道路等;林草措施包括各类造林整地工程、水土保持乔木林、灌木林、经果林(含果园)、四旁造林及人工种草等。预防措施包括封禁制度、现场巡护、标志牌以及自然修复、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既要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基础效益,也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土保持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外延逐步扩张,水土保持范围也越来越广,如设施农业温棚、养殖棚舍与饲草池、污水处理设施等其他措施,都需要列为治理措施。

(二)治理任务。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以支撑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保护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部署为重点,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以上。

(三)“十四五”重大工程。

根据全县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当前重点治理方向,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幸福河湖建设、空间战略布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确定四大水土保持重大治理工程。

1.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工程区范围为坡耕地相对集中的候家湾、马套子、马家洼子、五道岭子和郭家洪沟5条小流域,总面积162.13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6.47平方公里,规划治理面积96.07平方公里。其中:旱作基本农田2733.33公顷、水土保持林180公顷、经果林433.33公顷、人工种草660公顷、封禁治理5600公顷,配套生产道路92公里,小型水保工程65处,估算投资3843万元。

2.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工程区范围为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靳家沟上游、孙家庄沟、苦水泉子、马家沟、白石头沟、牛皮沟、红果子沟、范店子沟、白堡子沟、青龙山10条小流域,总面积480.7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07.98平方公里,规划治理面积238.6平方公里。其中:旱作基本农田3066.67公顷、水土保持林2433.33公顷、经果林1020公顷、人工种草1540公顷、封禁治理15800公顷,配套生产道路183公里,小型水保工程103处,估算投资9544万元。

3.黄土塬区及支毛沟沟头治理工程。

工程区范围为重点黄土塬区及支毛沟沟头治理区的小塬子沟、大崾岘沟、燕麦掌、白水沟、涝坝沟等5条小流域,总面积154.93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3.72平方公里,规划治理面积78.60平方公里。其中:旱作基本农田1200公顷、水土保持林1020公顷、经果林1000公顷、人工种草473.33公顷、封禁治理4166.67公顷,配套生产道路107公里,小型水保工程75处,导流工程23处、排水工程25处、拦蓄工程39处,估算投资3144万元。

4.新建淤地坝工程。

工程区范围为重点治理沟道,规划新建张果梁、李家沟、青羊泉、八里湾、黄谷川5座大型淤地坝和旱天岭1座中型淤地坝。工程控制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总库容413.3万立方米,估算投资2200万元。

(四)工程总体规模及估算投资。

“十四五”期间初步计划新建4大类项目26个工程,总投资约1.87亿元。其中: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5个,估算投资384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96.07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10条,估算投资954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238.6平方公里;黄土塬区支毛沟沟头治理项目5个,估算投资314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78.6平方公里;兴建淤地坝6座,估算投资2200万元。每年以82.65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13.2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山秀水美的总体目标。

(五)预防监督规划。

1.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法规体系建设。

(1)执法体系建设。

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专职监督执法人员不少于3人。

办公条件: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设在水政检查大队,乡级监督执法机构设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交通车辆和执法设备:监督执法机构配备专门执法交通车辆,统一标志。同时配备摄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必要的执法取证设备。

统一执法服装: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要统一着装,并佩带执法标志,持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件。

人员素质要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并经过专门培训,掌握水土保持业务和法律知识,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业务。

(2)法规体系建设。

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水土保持配套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有关制度,其中包括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方案年检制度、三同时制度、宣传制度、监督执法人员管理办法等;要建立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报告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并建立政府领导任期内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度。

(3)预防监督设备建设。

由于项目建设对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要求较高,预防监督任务重、面广量大、工作时效性强,原有办公、交通、通讯等设备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配备交通车1辆,台式计算机2台,摄像机1台,GPS2部,数码相机1架,测量设备(水准仪)1套。

2.主要监督内容。

严禁破坏水保设施;禁止毁林开荒、砍伐林木、破坏植被;严禁新上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开发建设项目随意弃土弃渣;在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沙;破坏正在治理的水保措施。

规划期防止水土流失的目标:封山育林育草,种子补植,管护禁止林地砍柴,无证采伐,幼林地放牧,预防陡坡垦种和草地过渡放牧,保护好草地和人工林区,预防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保护优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在区内不新增水土流失或将新增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建立建全乡、村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对所有造成水土流失的在建、续建开发建设项目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建立预防监督年检制度、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确保治理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危害。

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在土壤逐步改善的地方更新一部分经济林和价值较高的乔木林,管护好已有的经济林,有条件可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果的深加工。

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发生,主要通过发布三区“公告”,加强水保法规的宣传,各级人大制定流域管护办法,落实护林人员和经费。完善机构各项制度,聘用农民义务监督员,积极主动向县政府汇报工作,对具体的问题还需加强与林业(森林法)、畜牧(草原法)、环保(环保法)、土地(土地法)、矿产(矿产资源法)等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上述行政部门的联席会议,使预防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政府任期内目标考核制度,确保治理任务的完成;对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逐步退耕还林还草;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科学观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和各项措施的质量效益;调查摸底,掌握监督对象,抓好“三权”(监督权、收费权、审批权)的落实;对建设单位无力治理的,按照“两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依法足额征收“两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治理。

六、规划实施保证措施

(一)组织领导措施。同心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经自治区水利厅主管部门审批后,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协调各项规划措施的全面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负责按照规划技术要求和进度安排,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配合支持好流域水保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第二阶段做好项目初步设计工作;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任务,负责实施流域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建设管护等任务;成立由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小组,负责规划措施实施过程中和群众治理与开发中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技术服务。从组织上保证财力、物力、人力的正常投入,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政策法规措施。在全县内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群众认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同时制订出台切实可行制度与政策,完善和发展群众户包治理小流域及四荒”拍卖的政策法规,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允许转让。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承包者的责、权、利,保证其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合法性,从政策上让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的结合。

(三)资金筹措与管理使用措施。本次规划把国家投资、地方投资与集体群众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地方政府应按照关于资金匹配有关政策规定,并出具财政担保证明。多方筹措匹配资金。要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由项目办公室设专门账户,保障项目按设计逐年安排的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从资金上保证规划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四)施工监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属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对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项目三项”制度改革精神,确保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各建设单位应在工程施工期,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理。当基础等隐蔽工程埋没前,组织阶段验收,填写好各个阶段的技术监理报告表格并存挡,工程应始终处于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之下,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质量标准进行竣工验收。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当地主管部门对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必须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依照有关法律、政策严格处理,保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成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现场设计施工指导。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规划设计单位在各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亲临施工现场,向施工单位讲解规划设计意图,现场回答施工单位提出的有关专业设计等技术问题,解答施工单位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水保工程达到设计标准。有必要时可通过正式程序变更局部设计。

(六)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对于预防保护区内的生态建设成果一定要禁止人为破坏,严禁陡坡开荒,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对于监督区要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重点治理区,从项目开始起,就应做好生态工程的管护工作,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确保各项治理成果。

七、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以流域为单元的旱作梯田、淤地坝、林草植被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措施的高标准治理,有效地拦沙、蓄水、防洪、淤地,发展生产、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一)蓄水保土效益。

通过沟道筑坝淤地、坡耕地改造旱作梯田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结合坡面林草植被建设,蓄水保土能力提高,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有效拦截径流、削减洪峰,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且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和河床的抬高,减沙拦沙效果明显。年可增加保水能力411.74万立方米,增加年保土能力226.9万吨。

(二)生态效益。

一是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通过种造林种草、防风固沙、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保进植物群落演替,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二是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资源保护成显显著。通过小流域建设等重点项目的逐年实施,流域内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能力日益增强。

(三)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所获得产品价值,主要包括梯田、坝地扎实现的增产价值,经济林的果品价值,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实施封禁治理措施所增加的木材蓄积量和产出薪材等价值;种草产出的饲料、草种及其他草产品等。年可增产粮食210万公斤,可增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520万元。

(四)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本规划,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陡坡耕地及荒草地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转变为生态用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同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的轨道,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附件:1.同心县社会经济现状表

2.同心县“十四五”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规模需求表

3.同心县“十四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需求表

4.同心县十四五”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需求表

5.同心县十四五”黄土塬区及支毛沟沟头治理项目需求表

6.同心县“十四五”中型以上新建淤地坝工程需求表





附件下载:

附件.doc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同心县人民政府    承办:同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40007宁公网安备640324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