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324002/2024-00231 发文时间 2024-09-18
发布机构 同心县发展和改革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同心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同心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民生,全力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质量齐升,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

(一)三次产业稳中有进,经济运行量质齐升

一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六特”产业发展,打造枸杞、冷凉蔬菜等8个重点产业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0.97万亩,1169座设施温棚建成投运,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中药材、红葱等特色优势产业品质全面提升,8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实现扩规增效。实施“扩牛稳羊”战略,发展3个万头肉牛、2个千头肉牛和3个万只滩羊养殖基地,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596家,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3万头、245万只增长3.2%、10.1%,农业经济呈现稳定发展势头。预计一产增加值增长5%。

二是工业动能持续提升。推动“六新”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同德爱心循环等12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打造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等9个重点产业链。出台《关于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银山能源、嘉铂瑞环保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规上工业企业平稳运行,工业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二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5%。

三是消费活力持续复苏。围绕“六优”产业发展,打造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4个重点产业链。出台《同心县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先后开展一系列大型促消(建议:促销)费展会活动,累计实现销售9400万元。电商平台入驻合作企业近百家,大美同心荣获“首批自治区级电商直播实训基地”称号。举办“物通四海 流润万家”第二届宁夏物流节主题活动农村寄递物流大会完善行动、宁夏折腰沟赛车旅游文化节、第二届罗山东麓山地旅游自行车挑战赛,荣获“全区餐饮行业发展环境最优县”等6个奖项。建立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培育库,培育回鹭粮油等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大个体)9家,消费市场恢复后劲更足。预计三产增加值同比增长8%。

(二)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全年确定实施的国电投440MW光伏等128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下马关设施温棚等93个项目年内建成投运。举办中核汇能战略合作伙伴大会暨同心县招商引资大会,签订意向协议书9份、投资额度超12亿元;先后赴江浙沪等地招商引资43次,签订合作协议25份、签约资金350亿元、为历年最高,落地全区首个超高效异质结电池智能产线项目、首个POE胶膜生产项目。到位招商引资资(建议:资)金58.3亿元,落实上争资金66.7亿元。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把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作为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性举措,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力落实促进就业创业16条措施和“就业创业促进年”七项行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劳动力转移就业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2亿元,带动就业1756人;新增城镇就业2412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5%;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0人,失业再就业1125人,安置公益性岗位1255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稳步实现“两个高于”目标。移民致富提质增效。围绕解决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投入资金7.5亿元,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项目80个,移民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深化与福建莆田、中核集团帮扶协作,落实各类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帮扶销售农特产品2.07亿元,吸纳劳动力1897人。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百企兴百村”专项行动,60家企业精准结对100个行政村,解决长期用工1574人,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同心中学、第七中学等8个教育项目有序推进,开通8辆校车,优化调整42所小班额学校。“县管校聘”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全县4272名教师全部参与,补充新教师310名,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2023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率11.62%,本科上线率38.34%,高职及本科上线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辍学学生常态清零,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100%和监督管理6个100%,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示范县、实验室建配管用新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县,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提质扩容。深入实施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健康同心建设,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下马关医院建设有序推进。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继续加强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登录用户达288个,产生就诊病历数36.5万份,书写病历数36.3万份,病历书写率为99.38%,实现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聚力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七大行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六促”活动,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七进”示范点3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七进”和学校“三进”工作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拒绝高价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浸润专项行动,召开推进会153场,签订承诺书15万余份,发放宣传挂历等资料6万余份,举办首届移风易俗“好亲家”暨同心好人发布会,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明显。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改造老旧小区11万平方米、各类管道30.74公里、老旧路面7.4万平方米,铺设市政中压管道4000米,增加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新建城市公厕及垃圾中转站6座,公共停车场移交城投公司运营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危房改造110户、抗震宜居房1586户、清洁取暖1万户,预旺、下马关重点小城镇和韦州镇甘沟村等3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有序推进,改造农村道路128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乡融合不断发展,城乡宜居宜业品质进一步提升。

(四)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预计全社会能耗消费总量控制在43万吨标煤左右,单位GDP能耗约0.2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3%左右(超出吴忠市下达下降3.2%的目标任务约20个百分点),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左右。强化林草资源管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2023年营造林任务面积14.8万亩,森林覆盖率10.0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56.79%。高铁矿业扁担沟矿和鸽堂沟矿成功纳入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制定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格落实工地扬尘管控“6个100%”,有效降低扬尘污染,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同比上升6.4%,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2.8%、23%。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排污口审核,清水河5个断面、甜水河4个断面及豫海湖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Ⅳ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开展全县城乡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安全隐患大排查,守好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底线,确保我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大力实施“1165”行动,制定印发《同心县营商环境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及任务清单,明确17个方面112项具体任务,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即时办、限时办”,协调解决各类问题83个,累计通过营商环境短信服务平台推送各类信息3000余条。优化准入机制,推行“一网通办”,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559户。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程序,一年来累计办事25万余件。深入落实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筹措资金4亿元,撬动银行贷款近2万笔28亿元,全力助推企业发展,有力推动改革探索领跑县、市场机制最活县、营商环境最优县创建。

(六)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竞相迸发

全面深化“六权”改革,承担的2项国家级试点和7项自治区级试点稳步推进。“节水增效”有突破。年内节水1700万立方,完成用水抵押贷款995万元,用水权抵押贷款、工业企业用水权交易均实现“零”突破。“盘活增值”有提升。年内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5125宗、村集体建设用地26宗。编制完成杨家河湾等56个村庄规划。同德爱心煤制品项目作为全区首宗“先租后让”公开出让的工业用地在线上成交。“植绿增绿”有成效。建立森林草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新增颁发林地不动产证书10本50571亩。积极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山林权+”抵押贷款方式融资3300万元。深入推进“以林养林”“以地换林”新模式,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业务2宗2463亩1510余万元。“降污减排”有亮点。开展排污权交易2笔2.6万元(累计3笔2.64万元),以组合抵押的形式贷款2笔1200万元,排污权抵押贷款实现“零”突破。分别建立4个碳排放重点企业名单和5家重点用能企业清单及能耗台账。

(七)发展安全有效统筹,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粮食安全成效显著。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了《同心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实施方案》,牢牢守住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2023年划定耕地保护任务14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28.4万亩,耕地占补平衡面积55.86亩。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123.4万亩,总产量达到33.7万吨以上,应急储备粮轮换有序。培育了优质粮食工程企业6个,优质粮食工程效益进一步显现。能源开发实现新突破。原煤年产90万吨以上,韦一煤矿复工续建,韦二煤矿北井产能核增成功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韦三煤矿“探转采”前期工作全面启动,韦四韦五煤矿完成资源挂牌出让。编制《同心县“十四五”及中长期新能源发展规划》等,全县累计建成并网投产大唐新能源风电项目、中核汇能河西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等42个,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超400万千瓦时。积极申报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有望成为全区唯一一个成功申报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的县级城市。调运平价煤6291吨,为2097户农村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越冬提供有力保障。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盯“1+37+8”攻坚重点,组织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和燃气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1.3万余条。持续推进“气化同心”建设,完成11个小区天然气入户,燃气用户“三件套”、餐饮场所“瓶改管”“气改电”基本完成。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采购储备各类应急救灾物资12万余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常态化开展应急疏散、消防、防汛、地震等各类演练,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谐社会稳步构建。常态化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基层“1+6”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推进毒品治理,开展“反诈”人民战争,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好妇女儿童、国防动员、职业病防治等工作,打造平安同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2023年我县经济发展保持较好韧性,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高质量发展质效有待提升,能耗管控约束趋紧,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任务繁重;二是受市场影响,产业发展优势不足,优品不优、特色不特,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短板,农副产品加工能力亟待提升,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下降,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污染防治指标及其他主要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区市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振产业经济强基础。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力壮大“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培育发展现代化工、枸杞、文化旅游等21个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档增效“六新”产业。全面落实全国、全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在“九化”上下足功夫,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谋划实施“六新”产业重点项目34个,培育发展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紧盯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减停产企业,积极响应企业诉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力促企业稳产增产复产,保持工业增长势头,力争二产增加值增速达到9.5%。提质扩量“六特”产业。围绕“土特产”三篇文章,延链补链强链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切实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94万亩,全力打造自治区级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强粮食田间管理,提前预防病虫害,确保粮食丰收。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248万只,带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速达到5%。提速升级“六优”产业。深入落实自治区恢复和扩大消费22条政策措施,抢抓元旦、春节节日契机,培育新消费热点,继续谋划实施一系列大型促消费活动(建议:促销活动),不断繁荣活跃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桃山物流园、现代物流城投入运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7%以上,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速达到6.5%。

二是深度挖掘释放潜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强支撑。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要求,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早开展项目谋划,夯实增长后劲。加快德晖科技2GW超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生产线等123个计划实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13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持续提升招商成效,围绕21条产业链,扎实做好洽谈、签约项目后半篇文章,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强化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亿元。持续提升上争质效,全年上争资金规模达到60亿元。

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发展民生事业强福祉。持续实施好“六大提升行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持续推动就业增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补充,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持续抓好残疾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7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达到9万人、收入力争达到18亿元。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安置公益性岗位1000个,持续推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兜牢就业保障底线。持续推动移民致富。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闽宁协作、央企帮扶、驻村帮扶责任,深入推进“百企兴百村”,持续做好雨露计划补助、小额信贷等工作,引导移民群众进一步融入产业就业发展格局,继续实施巩固提升产业扶持、肉牛繁育犊牛补助等到户增收项目,确保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持续推动教育强县。多措并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第九小学等10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实施第二小学教学楼等13个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合理有效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新增幼儿学位720个、小学学位1890个、高中学位1800个,有效化解“大校额”顽疾。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使教育更好服务同心发展、造福同心人民。持续推动全民健康。下马关分院、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成投运,争取实施王团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接力京宁、闽宁对口帮扶合作平台,优化县域内医疗资源布局,巩固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县,更好统筹疾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持续推动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明素养提升七大工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充分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务实笃行抓落实,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建议:设备)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个,实施道路雨污分流改造3条;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新增停车场3个,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推进城市更新纵深推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打造2个重点小城镇,建设2个美丽宜居村庄;巩固优化农村客货邮商融合发展,实现客货邮商乡村快递网络站点全覆盖;配套污水处理项目3个,全县实行“撤桶并点、上门收集”的行政村累计达到63个,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全面发展。

四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着力优化生态保护强治理。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建议:中全会/<会议名称不规范>)精神,加快推动“1+4”系列文件落实落地,推动形成大生态大保护格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全社会能耗消费总量控制在45万吨标煤以内,单位GDP能耗、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推动煤炭、化工、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7.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7万亩,草原围栏封育建设5万亩,发展林下经济2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0.08%、56.97%以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盯我县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以上,PM10、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完成区市下达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清水河区控断面日常监测,提高人工湿地运维保障水平,加大污水处理厂(站)监管,保障清水河水质Ⅳ类进Ⅳ类出,小洪沟水源地保持在Ш类水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确保危废100%安全处置。

五是纵深推进改革攻坚,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积极推广行政备案规范管理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和“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政务服务效能,最大程度便民利企。扎实推进“六权”改革,着力构建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场体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更大的市场空间汇聚和配置资源要素,引导资源要素向高质量项目和企业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助力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六是有力保障粮食能源,着力稳定储备供应强发展。坚持保粮食安全,做好应急储备粮日常监管,提高粮油应急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完成韦州煤层气勘探调查、窑山矿区详勘及资源出让,加快推进韦二北井、大井沟煤矿建设,争取韦三韦四韦五煤矿开工建设,产能达到270万吨;加快韦二煤矿北井建设,开工建设韦三煤矿,开展韦四韦五煤矿前期工作,窑山矿区完成详勘及资源出让,增强煤炭供应和资源保障能力;推进电网架构升级改造,加快妙岭750千伏变电站1号主变扩建工程建设,全力保障电力供应;推进石油、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确保储备能力达到年消费量的5%,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七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强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法治同心、平安同心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八大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持续落实“1+37+8”系列文件要求,紧盯矿山危化、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防灾减灾、防震减灾、粮食安全等社会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宗教事务管理,持续巩固和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持续加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争创全区双拥模范县“三连冠”。继续做好妇女儿童、国防动员、职业病防治等工作,打造平安同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同心县人民政府    承办:同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40007宁公网安备640324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