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324001/2021-00279 发文时间 2021-12-21
发布机构 同心县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同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同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委会),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已经县十届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同心县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推进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脱贫攻坚回顾


第一节 脱贫成就

同心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宁夏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饮风咽沙、不畏艰难,走过了非凡的扶贫开发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区市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和总体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县摘帽、村出列、不落一户一人的脱贫目标,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县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圆满完成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全面开展“四查四补”,精准督战薄弱村、精准帮扶重点户,解决了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27383户10384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

二、脱贫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改善。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贫困群众最直接、最需要、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实现了从温饱有虞到吃穿不愁、从极度贫困到逐步富裕、从家徒四壁到安居乐业,贫困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39.4元,是2015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1.1%,高于全区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贫困人口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改扩建158所学校,新建中小学校10所、幼儿园63所,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实现全覆盖,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改造2.1万套危窑危房,解决了8.9万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动态清零。

三、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落实生态、教育、社会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全县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02%,高于全区7.6个百分点,培育壮大了脱贫富民产业体系,打造了庆华、上河湾等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了五谷丰、圣峰百年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建成扶贫车间23个,实现了村有集体经济、乡镇有特色产业,脱贫富民支撑更加有力,发展基础显著增强。组织贫困劳动力完成各类技能培训5.35万人次,引导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8.09万人次,务工收入8亿元以上,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全县5.07万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特困供养人员、高龄老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农村道路互联互通、电力供应稳定保障、网络信号覆盖面更广。搬迁安置群众1532户7151人,建成新区家园、清水苑等4个劳务移民安置点和贺家塬、白阳洼等5个就近安置点;新建农村社区53个,新建维修改扩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39个、文化广场155个,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四、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坚持以扶志扶智为长远之计,把激发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重要突破口,全方位宣传脱贫政策。“421脱贫奖补机制、“脱贫光荣户”命名、微电影《活出个样儿》等,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成为贫困群众的价值理念,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成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蔚然成风。经过脱贫攻坚的淬炼,广大脱贫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了出来”,在精神贫困中“站了起来”,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精神面貌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基本经验:我县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全面胜利,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最重要的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最可靠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最关键的在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得益于国家各部委、各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干出来的。这些制度体系和经验做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二节 发展形势

虽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一、发展机遇

从环境机遇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先后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区市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出台了《吴忠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吴忠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个专项工作方案》《吴忠市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吴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从脱贫攻坚成果看,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县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光荣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和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县上下保持战略定力,大胆探索创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酿酒葡萄、芦笋、菌菇等特色产业“无中生有”,催生了致富新机遇;有机枸杞、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老树发新芽”“老树开新花”,拉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增收路径;荣振模式、伊杨模式、旱天岭模式等扶贫模式典型引领,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建设扶贫车间,将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实施“集雨场+水窖+潜水泵+净化器”方式,有效解决了自来水不能入户群众的安全饮水难题等等,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坚实基础保障。

二、面临挑战

部分脱贫人口和脱贫村存在致贫返贫风险。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部分脱贫村抵御气候干旱、冰雹、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较大。农村安全用水水质和供水保障能力还需提升;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新增反弹风险尚未完全消除。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仍然较多。仍有部分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老旧输水管道设施、小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完善。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农村厕所革命、清洁能源利用、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生产用水保障不足和工程性缺水依然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势在必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工作亟待加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比较短缺,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乡村产业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根基不牢;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特色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农民增收还不稳定。群众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脱贫户增收对产业政策性补助依赖性较强。帮扶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等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就业渠道单一,务工收入不够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还需不断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在巩固拓展,关键在有效衔接。“十四五”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启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同心力量。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工作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兴县、依法治县”部署,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同心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培养了解县情乡情村情和农村实际的干部队伍。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衔接过渡。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脱贫乡村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目标任务

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设立5年过渡期。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所有脱贫人口达到稳定脱贫,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已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00元,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西部知名健康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县呈现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脱贫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局面。


第三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一、明确监测对象。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

二、扎实开展“四查四补”常态化监测。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选预警等监测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协同。完善监测对象识别程序,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残联、人社、住建、水务、应急管理、统计等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和预警信息联动,及时将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

三、防止规模性返贫。实时监测重点关注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疫情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宏观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市场价格波动、企业严重亏损等引起的大宗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村劳动力失业明显增多、乡村产业项目发展失败、大中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人口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风险隐患与易发生规模性返贫群体,发现解决因工作、责任、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的返贫现象。县乡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加强帮扶措施落实,及时化解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

四、精准消除风险。对收入持续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的,标注为“风险消除”,不再按“监测对象”进行监测帮扶。对风险消除稳定性较弱,特别是收入不稳定、刚性支出不可控的,在促进稳定增收等方面继续给予帮扶,风险稳定消除后再履行相应程序。对无劳动能力的,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后,暂不标注“风险消除”,持续跟踪监测。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一、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开展动态监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利用民政、乡村振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残联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县、乡、村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掌握监测帮扶情况。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确保应保尽保。落实参保动员主体责任,做好分类资助参保工作,重点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纳入资助参保范围且核准身份信息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对已实现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引导其依法依规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跨区域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非因个人原因停保断保的,原则上不设待遇享受等待期,确保待遇接续享受。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口救助供养范围。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

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第三节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成果

一、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健全工作机制,严防辍学新增反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齐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持续改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巩固拓展教育信息化成果,加快农村学校网络提速扩容,深化“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充分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通过增加公费师范生供给、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等方式,持续加强全县师资队伍建设。

二、健全教育帮扶机制。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困难学生按规定享受资助,确保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心关爱工作,强化控辍保学、教育资助、送教上门等工作措施,对有特殊困难儿童优先安排在校住宿。

三、推进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脱贫家庭子女单列招生计划,保障贫困家庭妇女、残疾人平等享有职业教育资源和机会。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优先保障脱贫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四节 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成果

一、完善脱贫人口医疗待遇保障政策。落实参保动员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脱贫人口、监测户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优化调整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定额资助,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过渡期内享受一定期限的定额资助政策。做好参保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分类调整医疗保障帮扶倾斜政策,基本医保实施公平普惠保障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积极对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政策,统筹加大门诊慢特病救助保障,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

二、优化疾病分类救治。已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的37个病种,定点医院原则上保持不变。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全县域医疗机构针对37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结合我县诊疗能力,可进一步扩大救治病种范围。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实际,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加大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供给,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主要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

三、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在有效防范制度风险的前提下,可将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象调整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构建全县统一的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医保经办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进一步完善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县范围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四、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持续巩固拓展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实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优化乡镇、行政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卫生院、卫生室设置,进一步改善设施条件,加强合格医务人员配备。支持地方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整体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第五节 建立农村安全住房保障长效机制

紧扣自治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延续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农村住房救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巩固提升工程,对每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农村危窑危房进行即增即改,保持农村危窑危房动态清零,巩固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成效。加快抗震宜居农房建设改造,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地区住房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且农户有改造意愿的,引导农户因地制宜选择拆除重建、加固改造等方式,对抗震不达标且符合条件的农房实施改造,同步助推闲置农房撤并搬迁,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第六节 巩固拓展农村安全饮水

构建水量稳定、水质可靠、互联互通的城乡供水现代水网体系,加快补齐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建成东部饮水、窑山饮水、王团饮水、西部饮水等农村供水工程,基本形成东中西三大供水系统。推进重点水源和水厂建设,以清水河流域供水工程为水源,建设大型净化水厂,新建和联通中西部区域管道,实施小西沟水厂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供水管网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互联网+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从水源到用户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率99%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聚焦政策移民和自主迁徙居民,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制定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方案,全力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就业创业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保障体系健全、自发移民提升六大工程,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到2025年,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全面融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一体,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第一节 加大安置区产业扶持力度

围绕自治区九大产业,结合肉牛和滩羊、有机枸杞、文冠果、黄花菜、酿酒葡萄、优质瓜果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制定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继续落实移民农户养殖业饲草补贴和见犊补母政策,鼓励引导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肉牛滩羊或生猪养殖,建设集中养殖园区。支持韦州镇、下马关镇等乡镇发展酿酒葡萄、有机枸杞、芦笋、蔬菜、青饲玉米等特色种植业,实施生态经济林文冠果抚育管护项目,推进万亩旱垣设施果蔬基地、庆华村和张家树村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上河湾村苜蓿种植,切实增加移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继续落实土地流转、农产品流通、水、电、路等优惠政策,支持安置区发展产业园、帮扶车间。实施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南安村帮扶车间扩建工程,推动现有帮扶车间优化整合提质增效。有条件的安置区改造提升或新建农贸市场,支持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新能源等产业,实施下马关镇新园村农贸市场和田园村集贸市场、乡村旅游和光伏电站等建设项目,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拓宽移民群众增收渠道,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格局。巩固深化“经营主体+村集体+移民”“经营主体+移民”“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等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让移民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第二节 持续抓好移民群众稳定就业

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移民安置区就业信息台账,实现动态更新、人岗对接,提高就业率。建立责任体系,组建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专班,全程化跟踪对接,点对点提供服务。通过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移民群众选单、政府买单等方式,分类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和素质。制定3年务工就业推进计划,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加大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安置区政策性就业等,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第三节 加快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集中实施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防洪灌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硬化通村组道路和老化破损设施改造维修等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互联网+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完善供水主管道,增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改造通村组三级公路及老旧巷道,打通村内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配套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处,完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严格落实以水定地、以水定产要求,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推进罗山东麓葡萄基地高效节水灌溉(五期)和预旺镇、韦州镇、王团镇、河西镇、石狮管委会等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管道输水,提升土地质量和用水效益。

第四节 改善安置区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加快村内绿化、围村片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建设环村林,实施街道、庭院和村庄道路、沟渠、坑塘集中绿化。持续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生态廊道。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豫海镇永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建设安置区生活垃圾设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加大“厕所革命”力度,有计划地推进养殖户人畜分离、出户入场(园)。开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升循环利用效率。在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帮扶车间等重要场所和节点安装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间距,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合理利用空房,统一规划做好抗震宜居农房改造,保障移民住房安全。建立健全长效清洁管护机制,引导移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同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第五节 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

聚焦移民群众看病、养老、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短板,统筹规划实施安置区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室、卫生室、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安置区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校园治理水平。加大教育扶持力度,精准做好移民群众随迁子女就学,支持和鼓励移民群众家庭子女“两后生”接受中高职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安置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移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保障水平,健全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鼓励安置区发展家政、维修、餐饮、零售、美容美发、快递收发、托老托幼等服务,加快推进安置区物流配送站点建设,统筹建设综合超市、便利菜店、社区药店、电商网点、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点等便民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满足移民群众生活需求。

第六节 加强安置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移民迁出区与安置区协调联动机制,健全易地移民安置点遗留人口的管理和帮扶。强化移民村(社区)治理,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对困难移民群众继续开展干部结对帮扶,组织党员干部与移民群众结对子、解难题、促发展。积极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移民村全覆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致富信心,促进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第七节 加强自主迁徙移民管理

实施动态监测管理,对辖区内农村常年外出和外地籍农村常住的自主迁徙居民进行全面彻底排查,建立专项台账,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对脱贫户和“三类”监测户及时纳入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范围,并健全快速反应和响应机制,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加大产业、就业精准帮扶。加快补齐居住相对集中区水、电、路、防洪、通信等基础设施。按照居住地与户籍地双重管理、协调配合的原则,落实自发移民教育培训、就业创业、产业扶持、贷款贴息和社会管理等政策,确保自发移民安心创业、早日致富。对符合条件自愿迁转户籍的自发移民,按照相关政策办理转户手续,原籍土地承包权益不变;不愿迁转户籍的自发移民,通过办理居住证等形式加强属地管理。


                       专栏1 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1. 发展草畜业。支持移民村发展草畜产业,完善移民村养殖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移民群众养殖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到2023年,新增集中养殖园区15个,确保有养殖意愿的移民村(安置点)至少建设1座集中养殖基地。

  2. 现代农业建设。实施同心县万亩旱垣设施瓜菜基地项目,建设旱垣设施果蔬基地1万亩;实施上河湾村苜蓿种植发展项目,规划2000亩苜蓿种植,为养殖提供饲料基础;到2023年,有机枸杞、圆枣、文冠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2.1万亩和3万亩,庭院经果林达到5160亩41.9万株。

3、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组道路及巷道提升工程,到2023年,移民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通村组道路和主巷道硬化率达到100%,给水、供电、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宽带通信覆盖率达到100%,移民群众与所在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条件。

4、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豫海镇永春社区改造提升,改造上下水管网,提升小区人居环境。


第五章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巩固全县产业发展,全面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突出肉牛和滩羊、酿酒葡萄、有机枸杞、文冠果、圆枣五大优势产业,推动肉牛产业更“牛劲”,滩羊产业更“洋气”,酿酒葡萄、有机枸杞和圆枣产业更“红火”,文冠果产业更“出彩”。

一、肉牛和滩羊产业

——肉牛产业。加快养殖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推广家庭经营“50模式,发展家庭规模适度养殖,集中打造2000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35个。到2025年,建设韦州镇西门塔尔和王团镇安格斯良种肉牛繁育基地2个,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培育自治区级以上标准化肉牛示范场20个。

——滩羊产业。提升同心县滩羊核心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优质滩羊繁育基地,进一步完善优质滩羊品种改良生产体系,支持韦州、下马关等乡镇建设滩羊现代养殖产业园区,培育产业强镇。推广家庭经营“300模式,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到2025年,滩羊饲养量300万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发展滩羊养殖示范村25个。

二、酿酒葡萄产业

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开展标准化优质园创建活动,支持酒庄进行绿色有机农业规范认证,加强生产标准化集成应用,全面提升酒庄生产及管理能力,推进生产技术智能化、标准化。力争到2025年底,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创建5个500亩以上的标准化优质产业园。

三、有机枸杞产业

推进有机枸杞精品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施基地稳杞工程,强化种苗繁育,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枸杞种苗企业。建好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果用、叶用枸杞,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改造提升低产低效园,大力推广应用枸杞低产综合治理成果,调整适宜栽培措施与田间管理方法。创建绿色优质丰产示范基地,推广实施“五步法”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和完善枸杞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技术平台和预测预报服务网络。到2025年,建设3个市级枸杞产业示范园,全县枸杞种植达到10.2万亩。

四、文冠果产业

实施文冠果生态经济林工程,强化文冠果苗木抚育管护,年均新增面积3万亩以上,建成下马关、马高庄、预旺、王团等文冠果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推广文冠果和中药材等作物间作套种模式,着力提高文冠果生产综合效益。到2025年,文冠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五、圆枣产业

依托王团镇、石狮管委会圆枣产业基础,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着力推进储藏保鲜、圆枣汁等深加工开发,延伸产业链。推动圆枣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王团镇、下马关镇、河西镇、石狮开发区圆枣基地。按照生态、观赏、产枣三个功能标准发展圆枣产业,促进产枣林规模化经营,调动枣农加强产枣区枣树投入与管理,提高整体优果率。依托黄草岭、余家梁等圆枣种植基地建设现代休闲农庄、田园主题乐园,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第二节 持续抓好稳定就业

持续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劳务品牌,持续抓好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市场经营主体培育等稳岗就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指导企业与脱贫人口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健全常态化驻企联络协调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育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加强帮扶车间运行管理和招商引资,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优先留用脱贫人口。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推动创业就业,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扶贫车间、园区等资源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初创实体场地支持、设施提供、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将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扶持重点群体,在贷款额度、办理时限上重点倾斜优先放贷。

积极做好就业服务。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状态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完善基层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对就业转失业的及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将符合条件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将个体工商户用工、民办非企业单位用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和“现场招聘、橱窗招聘、网络招聘+职业介绍”“3+1招聘活动,培育建设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为劳动者提供招聘、培训、咨询等多位一体、一站式、订单式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开发以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为重点的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困难群体人员就业,实现困难群体兜底就业。

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适当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考核管理。推动以工代赈从专项帮扶政策向基建投资、促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协调区域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转变。动员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积极吸纳脱贫户家庭劳动力参与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增加工资性收入,对聘用移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岗位和“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费用予以适当补助。

第三节 稳步推进金融帮扶

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持续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强化户贷户用户还原则,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创新开展产业带动贷款,各金融机构根据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自主确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在“631评级授信体系基础上建立农户信用评级情况数据库,推动各金融机构数据共享,逐步推进“整村授信”工程,为有发展生产能力的农户提高更高额度的资金支持。积极运用保险产品巩固脱贫成果,支持开展商业防止返贫保险,健全针对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保险产品体系。

鼓励居民合理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机制,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变,着力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发挥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合理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幼、文体等领域公共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建设经营风险小、预期回报好的经营项目。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建立二手房交易市场资金监管制度,支持居民盘活闲置资产,提高不动产收益水平。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

第四节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素质提升行动

职业教育培优一批。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办好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一批涉农优势特色专业,采取定制式、定向式培养,把符合招生条件的技能型、专业型、生产经营型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高职扩招重点对象,依托农广校系统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等方式,组织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深化与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理工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继续推行学校列单、学员点单、企业订单、政府买单“四单”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继续落实“雨露计划”助学补助政策。继续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培训见习等服务,确保顺利就业。

技能培训提质一批。坚持就业导向,对接岗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由初级全覆盖培训向中高级提升转变,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等“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培训。对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主体作用,鼓励建设劳动力培训基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职业农民提升一批。全面培养农村生产型人才,围绕葡萄酒、枸杞、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急需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建设,引导农民学习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组织专家、农技人员通过田间示范、巡回指导、联户结对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

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一批。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强化对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聘请农业经理人,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强化项目支持,完善生产指导、质量管理、对接市场等服务体系。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建好田间基地等实训基地,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基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


                         专栏2 夯实产业致富基础

1.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力。开展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优质小杂粮(张杂谷)示范推广项目、优质小杂粮(苦荞)示范推广项目和优质油料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

2.有机枸杞产业。实施同德枸杞特色小镇,新增枸杞种植1万亩。

3.酿酒葡萄产业。开展标准化优质园创建活动,实施罗山东麓葡萄基地及产业化发展项目,种植面积8万亩,创建5500亩以上的标准化优质园。

4.肉牛和滩羊产业。建设韦州镇西门塔尔和王团镇安格斯良种肉牛繁育基地2个;培育自治区级以上标准化肉牛示范场20个,集中打造2000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35个,发展滩羊养殖示范村25个,滩羊屠宰加工达到110万只以上,精深加工和中高端市场营销40万只以上。

5.文冠果产业。实施文冠果产业发展项目,对全县6万亩文冠果进行抚育管护,建成下马关、马高庄、预旺、王团等文冠果种植基地。

6.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改造提升、小杂粮深加工包装车间项目,提升牛羊肉、枸杞、圆枣、葡萄、小杂粮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7.农产品商贸流通。实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项目,到2025年,实现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电子商务示范村不少于10个,培育电商标杆主体30家。

8.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实施满春村运动休闲观光生态园建设项目、同心县润德枸杞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折腰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黄谷川健康运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完善交通、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提升设施档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品质。

9.就近就地就业。实施支持闽籍企业发展项目、闽宁协作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通过发展产业、帮扶车间、入乡创业、灵活就业和公益岗位安置等途径,实现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200人,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8万人。

10.雨露计划。继续对全县脱贫户、农村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的给予国家免学费和奖助学金帮扶完成学业,每年完成雨露计划1500人。


第六章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体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校园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

第一节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逐年安排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落实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园,建成八幼、豫西、城北等幼儿园,新建王团镇罗河湾、石狮管委会沙沿村、丁塘镇八方村、河西镇下河湾村等幼儿园,全面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实行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到2025年,新增学位3500个。

第二节 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与能力提升计划,新建同心县第七中学,改扩建同心县第三中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王团镇中心完小等33所中小学。推动乡村集中办学,通过配备校车等方式撤并河西镇农场教学点、张家塬乡汪家塬教学点等30个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力争在2025年底前化解2000人以上大校额,逐步实现小学45人、初中50人标准班额办学。健全信息化、实验仪器、图书、劳动教育器材等装备的管理监测、有效使用和补充更新机制,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持续开展名誉校长、思想政治辅导员讲思政课活动,不断增进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力争2025年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第三节 完善普通高中提档升级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22年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2023年完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到2021年,全面消除55人以上大班额和66人以上超大班额,县内三所高中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满足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2022年,巩固消除大班额成果,严格控制起始年级班额,增配适当比例的选课走班教室,确保全县不新增大班额。

第四节 推动特殊教育延伸融合发展

加强资源教室建设,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通过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为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设立专门的资源教室。公办幼儿园要接收残疾儿童享受免费保育,不得拒绝适龄残儿入园,各民办幼儿园也要积极接受残儿免费入园。支持中小学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建学校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鼓励职业学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初中毕业残疾学生就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弱势儿童、少年的救助和关爱,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等形式,确保残疾儿童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资源教室、康复训练室建设力度,多渠道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提供基础保障。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三小、九小、豫海初级中学等学校定点接收务工人员子女及生态移民安置学生。用好教育扶贫资金,确保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资助。


                       专栏3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实施王团镇罗家河湾村、联合村幼儿园等建设项目,到2025年,新增学位3500个。

2.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王团镇中心小学综合楼、丁塘中心学校综合楼、韦州镇中心完全小学综合楼、石狮管委会惠安兴隆小学综合楼等薄弱环节能力提升项目,逐步实现小学45人、初中50人标准班额办学,全面化解大校额、大班额。

3.普通高中提档升级。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造项目,新建第四高级中学、改扩建同心县回民中学。

4.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

5.乡村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培育、引进、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同心乡村教育事业,提升同心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第七章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构建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促进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等级提升行动,提升县人民医院救治能力,建设同心县人民医院下马关分院。加快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肿瘤、慢性病管理等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影像、心电、病理、超声诊断、医学检验等能力。加快推动同心县中医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科室建设,支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提标扩能。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麻醉科、功能检查科等建设,打造一批县域医疗分中心。强化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镇(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应急指挥平台,实施同心县人民医院生态移民区分院建设项目;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改善设施条件,实施同心县豫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1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合格医务人员配备,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整体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新、改(扩)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和实验室,配齐实验室仪器设备,提升重大突发疫情监测和处置能力。加快县人民医院标准化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体系。加强县人民医院重症病区(病房)建设,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和管理,强化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新建4所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7所发热哨点诊室,基层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救治能力明显提升。

规范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支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科学合理增设产科床位,全面改善产科、儿科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

第二节 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加强重大疾病筛查救治。全面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统筹整合全县医疗卫生资源,主动开展大病主动筛查,建立大病筛查救治管理数据库,实现大病救治管理数据库动态管理。已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的37个病种,定点医院原则上保持不变。按照“定点医院、制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原则,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县域医疗机构所有37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改善重大慢性疾病健康管理,提高重大疾病早诊早治和筛查干预管理能力,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主要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和分类管理,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开展适龄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及救助,实行高危孕产妇及时转诊、分级诊疗,逐级跟踪随访与治疗。加大产前检查和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耳聋基因检测等,有效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

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产前筛查、新生儿免费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为新生儿筛查耳聋基因,继续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做好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强化出生缺陷防治。加强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在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家庭科学育儿的指导力度,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法人的注册登记,努力满足群众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发挥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推进医养结合,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维护老年人健康。

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办好“健康同心”等品牌栏目。深入推进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三减三健”活动,在家庭推广使用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健康腰围尺“小三件”,引导居民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开展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提高治疗率。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爱国卫生日活动,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加大农村垃圾、污水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厕所改造,加强粪污管理,预防疾病发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整治“四害”滋生环境,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有效防控媒介传染病。增强农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革除陋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文明健康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完善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县疾控中心为骨干,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基础。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工作,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实县医疗健康总院“五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强化药品耗材供应保障,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评价。落实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支付方式改革措施。


                        专栏4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1.医疗卫生机构升级提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等级提升行动,2021年底完成县人民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力争到2022年,实现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力争到2025年,建成同心县人民医院下马关分院,建成1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完成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2.加快县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依托县人民医院,积极建设心血管、呼吸、妇产、儿科、创伤、传染病、神经疾病等专科类县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力争到2025年建成3个专科类县级区域医疗中心。

3.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依托县医疗健康总院,加快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慢性病管理等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影像、心电、病理、超声诊断、医学检验等能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肿瘤中心、心脑血管和康复等县级特色优势专科。

4.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在职人员学历教育,优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提升专业人员学历层次。实施人才交流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医疗卫生骨干到区内、外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访学深造。加大潜力人才培养,每年选派10名基层业务技术骨干到自治区级医疗卫生机构研修。依托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全日制硕士或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柔性引进国内领先团队。


第八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抢抓同心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第一节 全面强化村庄规划管理

优化县域村庄布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村庄分类和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全面完成同心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及开发保护管控边界,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形成分类递进、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建立统一的村庄布局成果数据库,将重要成果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按照集聚提升、城乡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整治改善五大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统筹农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等要素,科学利用镇村空间,合理优化村庄布局,统筹土地流转、产业规模经营、村改居、农转非、产权登记等政策,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要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有开发建设和保护修复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规划建设“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高质量美丽村庄100个,培育特色保护传统村落2个,80%的村庄建成美丽村庄。

第二节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村容村貌改造,集中清理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建设环村林;对街道、庭院和村庄道路、沟渠、坑塘绿化,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庭院、小游园、绿地以及果园等。在脱贫村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帮扶车间等重要场所和节点安装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间距,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深入推进拆违拆临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采取“一查、二量、三拆除”的方式,依法拆除废旧房屋、残垣断壁、废弃棚圈,复垦还田、还林、还草。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统一规划做好抗震宜居农房改造,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提升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有计划推进养殖户人畜分离、出户入场(园)和棚圈利用,开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升循环利用效率。

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慎重、稳妥、有序原则,接续做好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工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对城郊村、乡镇所在地及中心村,建设完整下水道式厕所,厕所粪污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对居住集中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主推室内水冲式厕所;对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节水防冻型地下储水高压冲水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合理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广场集市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卫生厕所建设,将公厕管理纳入乡村公共服务统一管理。强化农村改厕全过程监管,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管理,严把选型关、施工关、验收关。从严改厕产品市场准入,加大改厕产品送检、抽检频次。推进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引进社会化服务队伍,配备粪污清运设备,采用“无害化处理+定期清掏”的方式,就地消纳、综合利用。计划新建改扩建12个乡镇政府、142个村委会(村民活动广场)、12个乡镇集贸市场建设166座公共厕所。到2025年,农村旱厕改造率达到80%。

持续提升垃圾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量减排、资源化处理进程,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持续提升污水治理水平。科学确定污水治理方式和技术,针对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针对分布散、人口规模较小、污水不易集中收集、所处区位为非环境敏感的村庄,推荐结合农村改厕工作采用三格式化粪池或净化沼气池等黑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第三节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积极推动非贫困村道路硬化,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积极建设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道路。新建丁塘镇丁塘村至新华村公路,拓宽河西至上河湾、下马关至马高庄、前红至羊路、沟滩至河渠、兴隆至高崖等一批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张家塬经羊路至银平路连接道路、旱天岭至红寺堡马渠道路,加快完成乡镇和建制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完善乡村道路管护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客运综合服务站建设,鼓励引导建立通村客运班线补贴机制,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率。实施窄路基路面农村道路合理加宽改造,加快村组道路和巷道硬化,方便群众出行,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巷道硬化率达到95%以上,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推进王团镇、河西镇应急水源工程,实施下马关、预旺水库、张家塬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推进韦州、河西、石狮、王团、兴隆等乡镇现代化灌区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统筹开展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结合”,到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0 平方公里,打造罗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区。实施黄土高原防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水减泥体系,开展苦水泉子、黑风沟、丁家二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森林抚育工程,开展防沙治沙专项治理,在韦州和下马关实施三北工程精准治沙重点乡镇建设项目,到2025年采取草方格治理和灌木造林以及围栏封育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沙化综合治理3.5万亩,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示范县。抓好有害生物防治,加大天然林、人工林保护力度,森林抚育2.5万亩。有序实施涵水蓄水、集约用水、生态补水等水源涵养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逐步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特色小镇、村委会、卫生所、学校等公益机构千兆光纤网络升级,逐步实现全区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新一轮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适时启动农村人口聚集区、学校、医疗机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乡村旅游景点场景5G网络覆盖,加快推动低频5G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建成农村网络广覆盖,构建4G与5G网络协同的农村移动宽带网络。支持利用卫星互联网等其它无线接入手段为偏远地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并重,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农村应用、新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数字乡村战略落地落实。

第四节 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脱贫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巩固完善脱贫人口参加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模式,推进从造林种草转向看林护草护湿护沙护野生动植物、森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林草一体化建设。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经济林、农村骨干道路林网、农村庭院绿化等工程。以生态移民迁出区为主战场,实施生态造林工程,大力发展以有机枸杞、同心圆枣、文冠果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带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第五节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推进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乡村治理、公众参与模式创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导向,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健全村民自治体系组织架构,拓宽村民自治渠道和空间,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议、村民理事会议、村民监事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完善三级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平台,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弘扬真善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注重树立宣传新乡贤典型,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奋发向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推进基层管理服务创新。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理中心建设。推广“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农村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和帮扶,加强农村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做好农村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继续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积极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厘清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责边界,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等中介服务,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着力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专栏5乡村建设行动

1、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实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项目、闽宁协作示范村项目、镇村污水处理站及管网建设项目、农村厕所改造工程、下马关垃圾无害化设施处理项目、村庄垃圾收集工程。

2、农村道路建设工程。2025年,提标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生态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1000公里,硬化农村巷道1000公里。

3、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排涝及防洪工程;王团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苦水泉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4、美丽村庄及庭院经济林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田间地头增绿、巷道庭院植绿、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完成村庄绿化1.5万亩,种植庭院经济林5000亩。

5、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镇级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设施、村内道路建设及干道亮化等。


第九章 持续深化闽宁协作和定点帮扶

继续坚持“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夯实脱贫基础,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闽宁协作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转变、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转变。

第一节 推进产业合作

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韦州镇马庄村、庆华村、马高庄乡赵家树村、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等设施农业大棚种植项目,建设田老庄乡红葱深加工厂房,支持王团镇罗台村养殖合作社发展滩羊产业,石狮开发区边桥村集中养殖园区建设,王团镇前红村养殖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田老庄乡石塘岭村养殖基地项目(二期),河西镇旱天岭村养殖圈棚扩建改造项目,河西镇上河湾村养殖园区配套设施项目,下马关镇南关村集体建材市场场地硬化项目,韦州镇甘沟村生猪养殖场设备购置项目,韦州镇肉牛养殖基地供水工程(二期),兴隆乡王团村闽宁协作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下马关镇南安村食用菌基地废料处理车间项目,金垚育种冷库建设项目,石狮开发区草畜一体化养殖园区(二期)项目。双方支持原有帮扶项目和落地企业持续发挥带贫作用;引导闽籍企业在同心县投资落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及群众受益,通过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吸纳就业、村集体分红等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扶持在同闽籍企业发展生产,引进闽籍企业新建帮扶车间,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

第二节 持续加强劳务协作

支持同心县在莆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或办事处,对在莆就业的宁夏(同心县)脱贫人口落实就业补助政策;加强员工培训教育、人文关怀和权益保护,切实提高稳定就业率。双方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提供岗位、就业培训、组织输转、帮助稳岗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含脱贫人口)在宁夏或到福建省及其他省份就业,每个劳动力同一年度在同一个企业连续稳定就业6个月(含)以上。

第三节 继续加强消费协作

进一步推进城厢区政府采购本区农副产品,拓展产销对接渠道,依托现有电商直播基地或大型超市,设立线下宁夏同心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专馆专区,搭建消费协作“线上+线下”直购平台,通过直播推荐宁夏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开展电商行业人才培训,对宁夏同心县开展摸底调研,汇总有能力、有意愿开展电子商务的人员名录,组织开展电商培训帮助其提高电子商务技能,挖掘和培育电商带头人;鼓励商超企业“走出去”,城厢区组织大型品牌连锁超市企业赴同心县现场考察,充分挖掘产品潜力,拓宽同心县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探求长期的订单农业、产销一体化等多种合作形式,以达到生产与消费相结合,形成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长期利益共享模式。

第四节 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协作

加强公共服务等领域人才支援,结合同心县实际需求,继续加大教师、医生、农业、科技、商务、工程、文旅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交流。城厢区每年选派若干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同心县开展结对帮扶。扩大教师学生互访学习交流规模,同心县每学年选派若干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城厢区培训学习;选派若干名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城厢区进行培训或实习。

第五节 加强区域协作

双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探索以“点对点”方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协助同心县在莆田市城厢区组织召开1期“放管服”改革及“电商”服务工作专题培训班,提升同心县行政服务水平。发挥两地商(协)会和企业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工作,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赴同心县投资兴业,推动做大做强闽宁产业园,特别是发展闽宁农业产业园区。深化拓展“城厢企业+同心资源”、“城厢市场+同心产品”、“城厢总部+同心基地”等合作模式,共同实施项目引进、产业转移、科技创新、产销衔接,推动两地区域协作融合发展。

第六节 扎实推进定点帮扶

探索建立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协商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服务保障,提高帮扶实效。支持提升河西镇旱天岭、韦州镇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建设河西镇旱天岭“牧草种植+观光休闲生态园”,支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等项目。配合自治区工商联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民营企业与百万移民重点帮扶村、闽宁示范村结对共建,重点推进帮扶村产业发展、就业支持和科技服务等工作。认真落实自治区内区、市、县三级单位定点帮扶工作。

              专栏6闽宁对口协作

1、推进产业协作。加快实施石狮开发区边桥村集中养殖园区、王团村闽宁协作设施农业基地、下马关镇南安村食用菌基地废料处理车间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底,累计引进闽籍企业(商户)达到300家。

2、加强劳务协作。每年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90人,组织开展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300人,开展干部、致富带头人培训。

3、开展消费帮扶。力争向福建省等中东部地区销售同心县特色优势农副产品价值约4亿元。


第十章 保障措施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第一节 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区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作用。

第二节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巩固深化“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加快推进“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建设行动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

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帮扶村(移民安置区)倾斜,前三年在脱贫县继续执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试点政策,后两年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支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移民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第四节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

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落实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推行卫生专业人员“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新机制,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实施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继续给予待遇职称等方面特殊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第五节 加强资金资产管理监督

进一步强化资金资产监管,建立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严格项目论证入库。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落实绩效管理要求,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分类摸清资产底数。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明确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支出。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

第六节 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

对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

第七节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准确解读中央和自治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注重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深入报道先进事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乘势而上、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浓厚氛围,形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附件:“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同心县人民政府    承办:同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40007宁公网安备64032402000014号